2025年入汛以来,全市纪检监察系统锚定“监督的再监督”职责定位,把防汛救灾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闻汛而动、向险而行,从防汛一线到灾后重建现场,层层压实责任、环环紧扣监督、从严执纪问责,用铁的纪律为全市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筑起坚不可摧的“防洪堤”。
高位统筹聚合力,织密六级责任网
防汛工作,责任是纲。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始终把“压实责任”贯穿防汛全过程,推动形成“党委主抓、纪委监督、部门协同、基层落实”的闭环体系。
市委、市政府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先后召开8次防汛专题会议,将中央、省委省政府部署细化为“市、县、乡、村、组、户”六级防汛包联责任制,3040名重点包联责任人下沉一线,横向覆盖应急、水务、能源等防汛成员单位,纵向延伸至每个村户、每个隐患点,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市委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班子成员分赴包联县(市、区)蹲点指导,现场解决物资储备、人员转移等实际问题;市县两级纪委监委同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的重要指示纳入常委会“第一议题”,班子成员带头研讨、带头督查,明确“防汛工作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让监督责任与主体责任同频共振。
职能部门协同联动,市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针对陵川县降雨量大、滑坡风险高的情况,及时启动应急响应;市纪委监委紧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落实情况,督促应急、水务等部门加强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监管,提前做好抢险队伍调配、物资储备,确保“汛前有准备、汛中能应对、汛后快处置”。入汛至今,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开展督导检查287次,推动各级各部门把责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
一线监督除隐患,拧紧防汛“安全阀”
“河道清淤有没有到位”“值班人员都在岗吗”“撤离方案有没有”……这样的对话,是全市纪检监察干部防汛期间的日常。为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持“力量下沉、问题导向”,用“四不两直”的硬作风,把监督“探头”架在防汛最前沿。
市纪委监委主要负责同志两次带队深入泽州县、陵川县,直奔水库、河道、地质灾害隐患点,现场办公;城区纪委监委“一把手”带队检查西上庄街道道头西河泄洪库、东掩大桥易涝点,要求“标志要醒目、排水要畅通、值班不能断”;阳城县各乡镇纪委分别组建专项督查组,直插养老机构、在建工程、山区重点设施,通过“实地看、查台账、随机问”,检查应急物资是否充足、设备是否完好、巡查记录是否完整;陵川县纪委监委发挥“室组地”联动优势,推动马圪当乡纪委对武家湾景区开展“回头看”,重点核查游客转移、值班值守落实情况,确保“景区不滞留一人、隐患不遗漏一处”。
监督不仅要“找问题”,更要“促整改”。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应急设备维护不及时”“物资存放不规范”“巡查记录不完整”等问题,纪检监察干部当场反馈、现场交办,明确整改责任人与时限,实行“销号管理”;督促相关部门发放隐患告知书285份、更新警示标志211块,为群众发放防灾明白卡290份、避险明白卡4429份,把“怎么防、怎么避”讲清楚、送上门。截至目前,强降雨期间,全市未出现人员伤亡,企业生产、交通出行秩序平稳,这份“零伤亡、零重大险情”的成绩单背后是监督检查的“全方位、拉网式”覆盖。
严字当头强问责,灾后重建暖民心
“对失职失责问题‘零容忍’。”这是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在防汛期间的鲜明态度。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把纪律挺在一线,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作风不扎实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以铁纪倒逼防汛部署落地。
防汛是“大考”,灾后重建更是“试金石”。7月3日,高平市寺庄镇伯方村遭遇极端强降雨,洪水冲进房屋、堵塞河道,淤泥垃圾堆满街道。灾情发生后,高平市纪委监委第一时间部署,寺庄镇纪委迅速进驻,把监督“战场”设在灾后重建现场:紧盯街道清理,看着100余车垃圾被清运,街道逐渐恢复整洁;狠抓进度质量,督促伯方村清理河道2000米、修复冲毁河段60余米,确保“下次降雨行洪安全”;聚焦群众需求,号召党员干部带头救助15户受灾群众,帮王凤贞、王随祥家清淤泥,为养殖户郭海龙解难题,把“急群众所急”落到实处;严把物资关口,全程监督伯方煤矿、百盛煤业捐赠物资的接收、登记、配发,确保每一份慰问品都及时送到群众手中。如今的伯方村,村容整洁、设施完善,村民们笑着说:“纪委的同志盯着干,我们重建更放心!”
陵川县纪委监委在雨势平稳后,没有“松口气、歇歇脚”,而是持续开展“回头看”,重点检查“隐患是否反弹、物资是否补充、预案是否更新”;阳城县各乡镇纪委推动建立长效机制,督促完善物资管理制度、设备检修规程、应急演练方案,让“防汛准备”从“临时应对”变成“常态坚持”。
风雨砺初心,实干显担当。从汛期前的“未雨绸缪”,到汛期里的“闻汛而动”,再到灾后的“暖心重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始终坚守一线,以“清风”般的纪律监督,守护着群众“稳稳的幸福”。(赵理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