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赓续处 艺术绽芳华

2025-11-05 08:55 晋城新闻网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肩负着“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今年以来,我市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出发点,从文艺活动到作品创作,从队伍建设到文艺品牌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开创文艺事业新局面。

守正创新  文艺精品硕果盈枝

9月中旬,在2025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活动中,“上党梆子《三关排宴》:老戏新排经典再创”入选2020-2024年度文化和旅游部戏曲创作优秀案例。该剧不仅展现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独特魅力,还通过创新手法赋予经典剧目新的生命力。

今年以来,我市文艺作品佳作不断涌现,屡获殊荣。上党梆子《大汉母子》《长平纪事》、音乐剧《李有才板话》均于今年完成首演;《李有才板话》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戏曲《肃穆夫人》《大河船夫》《柴胡岭》选段《哭坟》入选省文旅厅2025年度优秀剧本扶持计划和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此外,我市一级演员陈素琴荣获“2024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年度人物”,青年演员李樊摘得“2024中国戏剧表演艺术年度新秀”。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对原创作品的支持力度,鼓励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鲜活的现实中汲取灵感,用心打磨每一部作品。另一方面,通过举办各类展演、比赛和交流活动,为优秀作品搭建展示平台,为创作者提供实践机会和灵感源泉,让更多承载时代精神与地域特色的精品力作脱颖而出。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老带新”“师带徒”的传承模式,让新老演员同台演出,在保证演出质量的同时,也让“老中青少”四代演员传承有序、后继有人。

文化惠民  城乡共赏艺术盛宴

7月23日,在晋城大剧院文化广场,一幅精品与大众相遇、星空与舞台辉映、专业与烟火相融的文化画卷正缓缓展开。当天,“晋善·晋美·晋城”2025消夏文艺晚会在此启幕,这场为期五天的演出将剧院专属的精品剧目搬到露天广场,舞台下人头攒动,上万名观众搬着小马扎前来赴约,在鼓点与歌声中感受艺术魅力。

这样的文化盛景在晋城已成为常态。全市持续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打造“六进”活动品牌(进景区、进社区、进街区、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推动优质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在高都古镇的街巷里,上党八音会与上党梆子轮番上演,非遗展演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文化根脉;乡村文化广场上,“免费送戏下乡”活动带来的经典剧目赢得村民满堂喝彩,年演出量已超740场次;晋城大剧院南广场上,吴国华、张保平等艺术家领衔的戏曲盛宴连演5天,线上线下同步播出惠及万千戏迷。据统计,今年全市群众文艺队伍演出已超3600场次,通过“线下演出+线上直播”模式,让百万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品质文化大餐。

乡村“村晚”更是点燃了乡土文化的热情。泽州县“阳阿奏奇舞”夏季乡村晚会入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活动,村民自编自导的节目充满了乡土情怀与时代气息,在古镇街巷间展现出泽州人民的精气神。从城市广场的专业演出到乡村戏台的民俗展演,文化惠民的种子已在晋城城乡生根结果,让艺术盛宴真正走进寻常百姓家。

文旅融合  让传统文化焕新韵

从乡村戏台的梆子腔韵到城市场馆的非遗雅集,从指尖上的非遗匠心传承到沉浸式的文旅体验,我市以文化为纽带,将文化滋养融入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更多人在文化滋养中收获精神富足与生活美好。

日前,2025年晋城市“非遗进景区”系列活动走进泽州县大阳古镇景区。舞台上,以上党八音会、上党梆子、泽州鼓书为主的非遗展演热闹登场,热烈奔放的上党八音会、宛转悠扬的上党梆子、节奏明快的泽州鼓书……精彩的节目让观赏的群众和游客大呼过瘾。

在不远处的非遗市集里,一场别具一格的非遗展示展演活动吸引了众多游人,晋城剪纸、高平绣活、大阳面塑等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在此集中亮相,游客们在摊位间穿梭,饶有兴致地体验着非遗手作的奇妙。“你瞧这剪纸书签上的上党梆子人物,既精致又有特色,非遗原来离我们这么近!”游客林女士举着刚完成的书签,脸上满是惊喜。

作为三晋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始终是我市文化工作的重点。今年以来,我市坚持活态传承、守正创新,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非遗进景区”“非遗进校园”等活动持续开展,让非遗走出“深闺”,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文化风景。同时,深挖太行文化、古堡文化、民俗文化等文化元素的丰富内涵,通过研学旅行、文旅融合等创新形式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接轨,让千年文化基因成为城市发展的鲜明标识。(程才)

关于我们| PC端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1405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