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精细之笔绘宏图 引市场活水润沃野

“千万工程”“晋”在“浙”里学之一

2025-09-19 08:57 太行日报

庭院里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长不出参天松。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关于聚焦“六大战略定位”、用好“六化工作方法”、深化拓展“十点体会”、持续抓好“十件大事”,高效推进“21项重点工作”和“37项重大项目”的决策部署,在今年我市年轻干部实践锻炼“五大行动”中,市委组织部从市县农业农村部门、乡镇基层一线精心选派15名年轻干部,带着“晋城之问”远赴“千万工程”经验发源地、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省问道取经。

三个月的实践锻炼中,15名干部深入浙江省田间地头,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中领悟真谛,在“千村精品、万村美丽”中学习要义,在“千村未来、万村共富”中探索真理,通过对标先进、找准差距、提升能力,深度解析“浙江密码”,把更多“浙江路径”转化为符合晋城发展实际的“本土解法”。

浙江为什么能?晋城差距在哪里?

——精细做好顶层设计,让政策举措更具粘性

作为“千万工程”的发源地,浙江为何能持续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经验库”?晋城又该如何在深化实践中对标对表、提档升级?

带着这两个疑问,市乡村振兴中心副主任牛昆把“解剖麻雀”的第一站选在龙坞茶镇。龙坞茶镇是西湖龙井最大产区,11个村社茶园叠翠,素有“万担茶乡”之称。

“龙坞虽以盛产茶叶闻名,但终究是一个小镇。究竟是什么吸引了你们这样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纷纷落户于此?”参观龙坞茶镇的产业集群后,联想到我市农业招商引资现状,牛昆面对落户龙坞的杭州首家茶科技企业——大茗堂茶科技有限公司直言发问。

“西湖区将龙坞茶镇定位为‘茶旅+艺术+运动’融合发展的组团片区,这与我们选择的‘茶健康’这一细分赛道高度契合。”该公司总经理助理王帅从容应答,去年该企业营收突破5000万元,成为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标杆案例。

“精准战略定位,是龙坞茶镇招商引资的‘金名片’,这一点与我市常说的‘规划为要’有异曲同工之妙”。牛昆表示,更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这一战略指引下,配套政策环环相扣,形成了吸引人才的“磁石效应”。

23岁的张艺乘在西湖区龙井茶炒茶王大赛第一届新锐赛中一举夺魁,从新一代茶人快速成长为推动传统茶文化焕新的中坚力量。牛昆在学习实践中结识了这位“00后”炒茶能手。

“西湖区不仅搭建赛事平台,还建设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给资金、送技术,帮助公司源源不断孵化炒茶能手。”张艺乘告诉牛昆,这成了许多“新杭州人”选择龙坞茶镇的理由。牛昆深有感触地说:“从他身上,我真切体会到,精准的政策恰恰是引才最锋利的剑,这让人才不只‘来了’,更‘留下了’。”

龙坞茶镇是西湖区深化“千万工程”、缩小“三大差距”、推进共同富裕的一扇窗。随后,牛昆的脚步延伸至湖埠村、杭江村、周富村等多个乡镇。他一边走访,一边对照晋城实际,将所思所感认真写进笔记:

西湖区2024年GDP达2331.53亿元,同比增长11.7%,位于浙江省前列,目标要打造共同富裕先行示范区首善之区。

我市今年上半年GDP完成1102.3亿元,同比增长6.6%,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有条件、有基础在全省率先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

西湖区明确了“两轴引领、一城一镇三组团”的发展轴空间布局,以“强城提能”提升核心功能、打造辐射引擎,以“兴村提质”激活乡村资源、促成新增长极,以“融合提速”畅通要素流动、构建共生网。

把改善环境作为前提、加强治理作为基础、优化服务作为关键、产业振兴作为根本、农民增收作为中心任务,谋划实施了800多个项目。

……

“梳理对比才发现,我们和西湖区在乡村振兴的思路上有很多共鸣。可以说,西湖区就是我们未来的‘升级版’。”牛昆深有感触地说,“大家的顶层逻辑相似,都是以点带面。但西湖区做得更细腻——西湖区将弱村直接嵌入发展轴线,一村一策,定位清晰、路径明确。我们更着重以强村带弱村,重点规划如何发展强村,我们不妨聚力强村的同时,更加精准地对准弱村,进一步做实调研、做细规划,真正让乡村振兴的规划起到提纲挈领、全域协同的作用。”

“西湖匹配的政策集成、可操作,企业‘一次点菜’就能‘吃饱’。这种‘政策黏性’为乡村留住了大量企业和人才。”牛昆对比之后说,“我们的政策在部门间统筹不足,集成程度较低,往往延后了项目落地周期,这一点需要向西湖区学习。”

“这次学习让我真正走进‘千万工程’的起点。对标西湖,拓宽了视野、打开了思路,更找到了工作的突破口。”3个月的学习让牛昆收获满满,也让西湖区的干部对晋城干部留下了深刻印象。西湖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主任唐华健这样评价:“晋城的同志带着问题来、带着思考学,作风扎实,交流深入,这样的互动学习,对我们双方继续深化实践都是有益的启发。”

如何盘活农村产业?

——市场化思维运营乡村,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你来到村里之后,有没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每年不低于30%的增速。”

“每年30%?”

“是的,去年上山村增速就接近40%。”

……

这段充满张力的对话,让泽州县乡村振兴中心副主任赵红亮眼前一亮。他仿佛一下子触摸到了激活乡村产业的那把“金钥匙”——乡村CEO。

乡村CEO,也叫“农村职业经理人”。去年9月,杭州市富阳区上山村作为试点,引来了第一位职业经理人——王竣艺,由他全权负责强村公司的运营。一年时间,这位“乡村CEO”大胆“操盘”,推动产业迭代,村集体收入节节攀升。今年5月,正在杭州市富阳区实践锻炼的赵红亮专程来到这里取经问道。

“以前上山村的发展比较粗放,我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转变思路,让发展方式‘精细’起来。”王竣艺向赵红亮介绍,他们联手浙江农林学院,对土壤做专业检测,量身定制番茄、油菜等适种作物计划,“让土地真正‘生金’,收益直接翻番!”同时,整合资源,打造“田心源·荷塘里”项目,推出共享菜园、采莲体验、亲子研学等特色活动,去年单这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全村总收入达160万元,增速逼近40%。

“职业经理人到底做什么?”赵红亮追问。

“一要定方向,二要强管理,三要搞招商。说到底,就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带着村民一起致富。”王竣艺答得清晰。

“是不是可以理解为乡村产业的‘职业带头人’?”

“非常准确!”

思路越聊越明,赵红亮的学习目标也更加清晰。他进一步与富阳区农业农村局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当地乡村CEO的引进政策、考核机制和实际成效。目前,富阳区试点引进的10名乡村CEO,已吸引有效投资1130万元,带动农产品销售1932万元,接待研学团队超6300人次,直接拉动民宿农家乐消费600多人次。

“富阳经验充分证明,用市场化理念运营乡村,大有可为!”赵红亮一边举例子、摆数据,一边反思,“我们晋城也引入社会力量,但多是运营某个单点项目,比如一间民宿、一个咖啡馆。像这样把整村当作一个整体项目,完全交由专业团队市场化运营,还非常少见——这恰恰是我们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他继续引深分析:“一个优秀的乡村CEO,必须具备专业的市场判断力、资源整合力和管理执行力,才能真正科学规划产业,让村子发展少走弯路、多闯新路。”

一边学、一边干,富阳市场化的创新实践,深深激活了赵红亮的工作思维。在实践锻炼中,他敏锐地捕捉到商机:富阳本地气候不适宜种菜,蔬菜多从960公里外的山东省寿光市远调——“而我们晋城距富阳1100公里,和寿光几乎同属一片区域!晋城年均气温11℃,夏天平均22℃,是天然的冷凉蔬菜黄金带,近几年设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也保证了蔬菜品质稳定。我们缺的,只是一座连接的桥。”

说干就干。借助学习机会,赵红亮主动对接富阳区农批市场,积极推动“北蔬南引”。

“我们对晋城泽州的蔬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大葱等特产,很适合这边的市场!”富阳区农批市场负责人握着赵红亮的手,热情回应。不到一周,泽州县就与富阳区农批市场成功对接。赵红亮还亲自带领两家泽州县企业在富阳区实地考察农特产品仓库中心建设事宜,目前已完成厂房选址等前期工作,项目建成后将彻底打通泽品入杭的关节,为我市农特产品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开辟全新渠道与高效门户。

“‘六化工作方法’中的‘市场化’如何在乡村落地?这次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赵红亮感慨道,“非常感谢组织提供这次宝贵的学习机会。我会带着成果回到泽州,把浙江的经验真正转化为我们乡村振兴的实招和实效。”

浙江大地的乡村变革,如同一部活的教科书,悄然重塑着五位晋城干部的思维地图。像牛昆、赵红亮一样,赴杭州实践锻炼的年轻干部,在沉浸式体悟中,突破了认知边界,提升了破解难题的实际能力。

“感谢组织提供平台,让我有幸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办主任赵薇薇表示,“杭州建德‘链组党建’将企业、村镇、院校、农户等多元主体纳入链条,优化利益联结,推动共同富裕。我们借鉴杭州经验,可以在基层社改造、农资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串联周边村镇的产业、人才、技术链条,促进资源互补,走出共建共享共富的晋城路径。”

“实践锻炼让我深入‘千万工程’起源地,实地感悟乡村建设的真经。建德与陵川同属山区,它激发群众‘主人翁意识’,通过‘党员联户+村民轮值’推进环境整治的做法,尤为值得借鉴。”陵川县农业农村局办公室副主任周伟对比思考后表示,“陵川今年计划建设10个精品示范村和50个提档升级村。我将把杭州经验带回去,因村施策,调动群众力量,激活环境整治内生动力,助推陵川乡村振兴。”

“这次三个月的实践锻炼,既有一线调研的沉浸体验,又有办公室里的政策躬行,让我受益匪浅、眼界大开。”阳城县乡村振兴中心副主任程成感慨道,“临平区在数智农业应用、乡村营商环境优化、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三产融合推进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尤其让我印象深刻。我一定会把这些好思路、好做法带回去,结合实际,为我们市的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以浙江为镜,照见的不仅是差距,更是潜力;借他山之石,打磨的不仅是方法,更是道路。五名年轻干部带着浙江经验的“新种子”重返晋城热土,将把江南智慧与太行风骨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晋城实践迭代升级,努力让“千万工程”经验在太行之巅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裴囡囡 和建强)

关于我们| PC端

主办:中共晋城市委 晋城市人民政府

承办:晋城市数据局

晋ICP备05001036号

晋公网安备 14050002000001号

网站标识码:14050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