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要闻

凝聚力量 埋头苦干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2019-10-19 15:20 山西新闻网
  (据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10月19日)
【奋进奖】致富路上的“领头雁”
郭志强
  “这几年,南平头坞村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是老郭这只‘领头雁’,带领大家不懈奋斗,办成了许多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2016年,南平头坞村整村脱贫,应该给老郭记头功。”
  郭志强是壶关县石坡乡南平头坞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36年来,他一心为民、廉洁自律,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全村百姓撸起袖子加油干,把一个闭塞落后的穷山村,建成了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小康村。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曾经是南平头坞村的写照,老乡们一年到头难得吃上一顿大米、白面。1983年,郭志强退伍回村,不久被选为南平头坞村村委会主任。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雁”。在外见过“世面”的郭志强意识到,走不出大山,想要脱贫难上加难。他立志要修一条走出大山的路。
  可村集体没钱怎么办?他采取上级争取一点、集体自筹一点、村民集资一点的办法,资金不足精神补,水泥不足石头补,硬是把全村大街小巷、田间小道全部打通、硬化,彻底结束了沟沟坎坎、交通不便、肩挑背扛的历史。
  出山的道路修通了,村里的山货有了出路,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起色。
  1992年,郭志强又高票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乡亲们虽过了“温饱线”,但日子过得还十分拮据。郭志强对记者说:“那时候,村里有小摊小贩来卖苹果,孩子们看着苹果却使劲地吃手指头,我作为一个党支部书记,心里酸酸的,就暗地里发誓一定要找到致富的门路,让老百姓手头都有个零花钱。”
  “没有产业,脱贫致富就是一句空话”,这是郭志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南平头坞村紧邻太行山大峡谷景区,有着四季分明的秀丽景色,特别是具有旅游专线穿村而过的独特优势。如何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脱贫优势,郭志强和村两委成员经过多次研究讨论,广泛征求意见,最终确定趁着全县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强劲东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农家乐。
  在帮扶单位省广播电视台支持下,南平头坞村开始实施“七彩山村”计划,整治村庄环境,打响村庄的知名度,吸引游客。他们聘请山西大学专家进行规划设计,把村子打造成彩色村庄。这个宛如童话世界、充满艺术气息的彩色乡村,多次被央视报道。目前,村里开办了36家农家乐,建成了杜则沟康养园、小吃街,建设了可容纳1000余辆车的停车场。大峡谷“飞机游”直升飞机停机坪也落户该村,游客人数日益增多,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男人有事干了,妇女也不能闲着。“长治潞绣”是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因为村里很多妇女有刺绣的技艺,郭志强就动员妇女们加入到村里的红星桑蚕刺绣合作社搞刺绣,靠手艺挣钱。现在村里的妇女们拿着银针“绣”出了美好生活,仅此一项,每人每月能挣1000多元。眼下,南平头坞村带动3个乡镇、10多个村的群众从事刺绣。《清明上河图》《报春图》等精美绣品,深受市场欢迎,远销荷兰、德国等国家。
  南平头坞村有5个自然村,为了改善贫困户的居住条件,郭志强多方筹措资金,投资300万元,规划建设了移民安置小区。一开始群众不理解、不想搬,郭志强就挨家挨户做工作,通过一年的努力,59户贫困户全部搬出了山庄窝铺,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在山坡上栽种连翘5000多亩,建成连翘茶加工厂,建设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郭志强跑上跑下争取扶贫项目,使多个项目在村里落地,让劳动力就地有了岗位,使村集体和贫困户有了分红。
  省广播电视台驻村工作队长兼第一书记彦世杰对记者说:“这几年,南平头坞村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变化,是老郭这只‘领头雁’,带领大家不懈奋斗,办成了许多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事情。2016年,南平头坞村整村脱贫,应该给老郭记头功。”
  现在的南平头坞村,铺上了水泥路,接通了自来水,安装了照明灯,接上了无线网,建成了养老院,完善了卫生室,规划了垃圾点。村里基础设施完善了,村民有笑脸了,腰杆直起来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满满。
【贡献奖】群众健康的守护神
贺星龙
  贺星龙不但是村民健康的守护者,还是村民致富的领头人。
  他带领村民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组织村里青壮年,修通了一条致富路;自己出资购买农机,供村民免费使用。村里的事儿样样离不开他。
  “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我的职责是让乡亲们健健康康。”这是大宁县徐家垛乡乐堂村村医贺星龙的人生价值和追求。19年来,他坚守贫困山区,甘做群众的健康守护者。
  贺星龙土生土长的乐堂村,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长期以来缺医少药,乡亲们常常是小病拖成大病。看病难是群众最大的难题。
  1996年7月,贺星龙考上了运城市卫生学校,可3000多元的学费让全家人犯了难。邻居们你家拿30元,他家拿50元,最多的拿了300元,硬是给他凑足了学费,大家都鼓励贺星龙好好念书,毕业后好给大家看病。贺星龙拿着3025元的一沓零钱,流下了眼泪。
  1999年,从学校毕业的贺星龙毅然回到了魂牵梦绕的家乡,回到了乡亲身边。2000年春,贺星龙的诊所办起来了,他印了4000张宣传页,发到周围的村里,郑重承诺:病人就是亲人,电话就是病情。宁肯多跑十趟诊清病,不可少去一趟延病情,并把“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放到了手机彩铃上。
  精湛的医术和热情周到的服务,让他深得群众信赖。他的行医范围变得越来越大。在崇山峻岭间,人们时常可以看到他肩背医药箱、驾驶摩托车,奔波在附近的28个小村庄,有时还要到黄河对岸的村庄给人看病。为了方便搬迁村民看病,他筹钱在移民新村购买了一孔窑洞,开设了自己的第二诊所。每到寒冬时节,病人就集中到这里进行就诊。
  上村一名五保户叫冯对生,70多岁了,早年患上骨髓炎,由于长期卧床不起,引起臀部褥疮,多处伤口化脓,他经常给星龙打电话。星龙每隔两天去给老人换一次药,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每次去了顺便帮老人收拾家务,挑水做饭,逢年过节还给老人送面、油等生活用品。老人逢人就说:“贺星龙就是我的儿子,我把我这老命交给他了。”
  为了减轻乡亲们的负担,他除了对病人免收出诊费、注射费以外,还对特困户、五保户和烈士家属免收药费,对一时掏不起药费的群众,他总是说先治病吧,药钱啥时有了再说。村民欠账最长的超过10年。贺星龙深知一些贫困群众的家庭情况,一把火烧掉了10余本赊账本。
  返乡行医的19年来,他先后背破12个行医包,骑坏7辆摩托车,行程达40多万公里,义诊病人4600多人次,累计出诊17万余次,免收出诊费累计达35万余元,为五保户患者免费贴药达4万多元,赊账、死账也有5万多元。
  说是医生,贺星龙还主动管了不少“闲”事,成了村民们致富的领头人。乐堂村地势高、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他因地制宜带领村民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累计200余亩,预计平均每户增收几百元,拓宽了致富渠道,增强了群众致富信心;村里的路坏了,到了雨季出行更加不便,他用自己的好人缘,挨家挨户动员,讲大局、谈好处,组织村里青壮年,修通了一条致富路;为了提高农作物生产效率,他自己出资,购买了发电机、打药机、扬场机及割草机等农机,供村民免费使用。他还带领村民引水、修路灯、调电视接收器、推销农副产品等,村里的事儿样样离不开他。
  贺星龙的事迹被国内多家媒体报道,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获得了许多荣誉。2017年1月,荣获“中国网事感动2016”年度网络人物;2017年2月,荣获2016年度“全国最美医生”称号;2017年3月,荣获“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称号;2017年5月,当选党的十九大代表……“荣誉对我来说,更是一种鞭策,看病是本分,和乡亲们一起战胜贫困,一起奔小康才是我最大的愿望。”贺星龙微笑着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愿望。
【奉献奖】扶贫济困永远在路上
李安平
  “振东”,意取“振兴家乡东和村”。爱家乡、爱山西、爱祖国被注入了李安平的灵魂,也注入整个振东集团。
  “没有爱心的人不得重用,没有爱心的人不要来振东”,已经成为振东集团一条不成文的制度,同时也成为企业精神。不管盈利还是亏损,振东集团的大门永远向贫困户敞开。
  26年来,从无到有,从有到强,李安平的山西振东健康产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他扶贫济困的故事也一直广为流传。
  1993年,李安平在困境中艰难起步,创办了自己的企业,起名“振东”,意取“振兴家乡东和村”。爱家乡、爱山西、爱祖国被注入了他的灵魂,也注入整个企业。“我的扶贫济困之路是从一条路开始的。创业初期出资修通了一条家乡公路,看着父老乡亲出行方便了,我很开心!”李安平回忆起往事感慨万千。
  “没有爱心的人不得重用,没有爱心的人不要来振东”,已经成为振东集团一条不成文的制度,同时也成为企业精神。不管盈利还是亏损,振东集团的大门永远向贫困户敞开。针对贫困学生,振东集团举办了20届“扶贫济困日”;针对孤儿、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家庭,举办了18届“冬助日”;针对全国特困病残,成立了“仁爱天使基金”;针对各公司、网点所在地的60岁以上老人,设立“敬老日”。26年来,李安平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累计捐款超3亿元,救助人数上万人次。
  自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以来,李安平感觉自己肩头的责任更重了,扶贫济困的范围也更大了。一个民营企业如何搞好扶贫?李安平打出组合拳。一是由党委组织、支部实施、党员带动,出台扶贫措施,强化党员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二是成立扶贫办公室,制定科学的帮扶计划,出台扶贫工作考核办法,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完善制度,做到了专项扶贫、精准扶贫;三是集团全员参与,包村责任人必须带领自己的团队,挨家挨户进行全面细致的调研,扶贫成效详细记录并存入数据库。
  平顺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境内山大坡广,小气候多样,中药材资源丰富。根据这些有利条件,在李安平的带领和指导下,振东集团经过认真调研、测算、评估,选准了柴胡、连翘、党参、黄芩等中药材种植,决定结对帮扶平顺县。振东集团36名高管、160名经理、980名员工精准帮扶平顺78个村,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30户、贫困人口16446人。
  李安平负责的秦光村是平顺县最偏远、最穷的村,他多次跋山涉水,进村串户召开座谈会,访贫问寒,亲自给群众讲解中药材的经济效益,极大地鼓舞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目前秦光村76户165人,种植柴胡、黄芩、党参等中药材达到500余亩,人均达到3亩,其中,2018年新增柴胡120亩、党参50亩。去年,秦光村出售柴胡20吨,总收入达88万元,人均收入达5333元,成为全县知名的中药材专业村。
  青羊镇路家口村的王爱玲把自己的两亩地流转给了振东集团种植柴胡,年收入近万元,日子一下子就宽裕了不少。王爱玲笑着对记者说:“振东集团以5年平均价为收购保护价,高于保护价时随行就市收购,低于保护价则按保护价收购,打消了我们农户种植中药材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振东集团还在平顺建立了50.34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和6万平方米的仓储基地,形成集抚育种植、技术服务、粗精加工、推广销售于一体的中药材全产业链,接纳贫困户就业3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增加1.2万元,间接带动2.5万人稳定增收。2018年,平顺县中药材产值达到3.38亿元,同比增长42.25%,农民人均中药材收入达到3700元,同比增长110.22%。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药材产业已经成为平顺县的支柱产业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振东集团的中药材产业扶贫以平顺县为中心向周围市、县辐射,黎城、壶关、潞城、左权、和顺、中阳、浑源、阳城、广灵等地也都种植了中药材,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给农民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如今,李安平的振东集团不仅是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之一,其下属的振东制药还是山西首家成功登陆创业板的上市企业。回首摸爬滚打的前半生,他发出这样的感慨:“资助别人真是越做越开心,这辈子值了!”
【创新奖】科技助推产业扶贫
姚建民
  2017年,省农业厅(现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和省农科院等部门联合实施,在40多个贫困县推广完成60万亩渗水地膜的覆盖,总增产10.2万吨,总增收4.08亿元,助力20多万贫困户脱贫增收。
  说起渗水地膜技术给老百姓带来的增收效应,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姚建民。他常年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故事在业界广为流传,他研发的渗水地膜及其配套技术成了许多地方种植农户增收的第一选择。
  63岁的姚建民原是省农科院的研究员,现在是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理事长。无论是在职,还是退休,他对农业热情不减,身影时常出现在太行山、吕梁山、晋北、陕北、六盘山等深度贫困地区的田间地头,在农业科研领域孜孜不倦地探索,立志把农业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爱钻研是姚建民的特点,在长期的农业实践中,他发现半干旱地区小雨量降水发生频率高达70%以上,他就以小雨量降水资源作为研究课题,数十年如一日,每天重复着高强度的工作,开展科研攻关。他始终坚信高效利用小雨资源就能使干旱半干旱山区的农田变成绿色高产农田。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姚建民先后研制出可以高效利用小雨资源将无效降水变成有效水的渗水地膜、2MB-1/4系列铺膜穴播机和波浪形宽幅渗水地膜机械化穴播旱作高产技术模式等一系列成果,有效解决了普通地膜不透气,在夏季容易产生高温危害和厌氧有害菌等弊端,此成果更适于冷凉旱作区杂粮高产稳产。渗水地膜技术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农村技术承包一等奖等。
  产品和技术有了,如何让群众受益,又成了姚建民思考的课题。在推广过程中,有的地区缺乏配套农业机械,耕地大小、坡度情况不一,农民必须亲眼看到效果才会使用产品和技术。从春种到秋收,他常年奔波在全省各地,为农民讲解示范。
  位于我省北部长城脚下雁门关生态区的山阴县旱坡地海拔1100米左右,属于大同火山群
  富硒区。2015年5月,山阴县玉井镇试验示范田遭受了一场雨夹雪后的重晚霜危害,姚建民接到村民电话说,谷子苗和玉米苗严重受冻。第二天上午9时,姚建民就从外地赶往受灾农田,他拨开冰雪,详细察看苗受冻情况,发现“虽然受冻,但不必重新播种”,给农户们吃了一颗定心丸。
  经过这次霜冻现象的启示,姚建民大胆提出了在山阴平川区采用宽幅渗水地膜穴播技术可以提早20天播种的设想,并经过试验获得了成功,首次将全国品质最好的晋谷21,大面积成功推广到雁门关以北。后来又推广到海拔1500米至1800米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目前,渗水地膜机械化旱作高产技术成了山阴县的脱贫致富支柱产业,带动优质谷种植、特色小米加工、谷草饲料、谷草食用菌等一大批科技扶贫产业应运而生。山阴县七里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郝玉良对记者说:“采用渗水地膜配套技术种植谷子,亩产可达450多公斤,比传统种植每亩增产250余公斤,每公斤保底价4.7元,亩增收1000多元,种植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
  经过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应用渗水地膜技术旱地粮食作物比普通地膜覆盖增产30%以上,比无覆盖的增产1倍,平均增产50%左右,并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山西少雨缺水,发展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必由之路。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是一项多学科、高集成的创新成果,是助力产业脱贫的重要技术支撑。”姚建民信心满满。
  天道酬勤。姚建民的渗水地膜技术让群众受益,市场认可。2017年,由姚建民任技术总负责人,省农业厅(现省农业农村厅)、省扶贫办和省农科院等部门联合实施,在40多个贫困县推广完成60万亩渗水地膜的覆盖,当年旱地谷子产量普遍达400公斤以上,比传统种植亩产230公斤增产170公斤以上,高产田亩产超过500公斤,总增产10.2万吨,总增收4.08亿元,助力20多万贫困户脱贫增收。2018年,在我省推广渗水地膜覆盖谷子、高粱、杂豆、玉米50万亩,农民喜获丰产。
  现在,姚建民虽已年过花甲,退休后的他仍常年爬山越岭、风餐露宿,坚守在脱贫一线。姚建民说:“助力脱贫攻坚,让农业变得更强、农村变得更美、农民变得更富,是我一生的追求。”
【组织创新奖】让“阳光”照亮脱贫路
山西省产业扶贫工作站
  光伏扶贫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已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规模256.9万千瓦,项目全部运营达效,年度收益达15亿元,惠及6000个贫困村。
  隰县龙泉镇刘家庄村,村外坡地上均匀排列着的700多块太阳能电池板格外显眼。蓝色多晶硅组件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一条条电缆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起,源源不断地将电流传输到电网。
  这段时间,又到了电价结算周期,村党支部书记刘金堂开始忙了起来。“村里有两座100千瓦的光伏发电站,今年收入20万元以上没问题,刨去30个贫困户每户分到3000元光伏扶贫款外,村集体大概也能收入万余元。光伏发电既节能环保又收益稳定,而且不占耕地,是个好项目……”谈起光伏发电的好处,刘金堂的好心情溢于言表。
  光伏扶贫是我省结合实际发展的产业扶贫新业态。2015年开始,我省抢抓政策机遇,勇于探索创新,强力组织推进,光伏扶贫从无到有、到遍地开花,已成为我省脱贫攻坚最大的产业扶贫项目。目前建成并网光伏扶贫项目规模256.9万千瓦,项目全部运营达效,年度收益达15亿元,惠及6000个贫困村。
  作为全国光伏扶贫首批试点省份,我省将光伏扶贫列入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二十个专项行动”,成立了光伏扶贫领导小组,山西省产业扶贫工作站承担起推动光伏电站建设的主要任务。近年来,产业站围绕投资到位、项目落地、运营维护、收益分配“四个环节”,不断探索创新,实现了村集体经济破零和村民分红增收的双赢。
  为了把光伏扶贫项目做实,产业站全体人员迎难而上,搜集研习光伏行业相关政策,进企业实地观摩运行管理。在熟悉各项相关政策的基础后,2015年,产业站依据国家光伏扶贫有关政策,起草制定7个省级光伏扶贫政策文件,在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建设模式、支持政策、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我省做好了光伏扶贫政策顶层
  设计。特别是2016年,产业站集中人员起草《山西省光伏扶贫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成为全国首份省级光伏扶贫行业标准,对光伏扶贫项目承建主体、技术要求、建设条件、运营监管等全面规范,初步设置了光伏扶贫的门槛。
  光伏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政策性强,在项目组织推进过程中,产业站提前分析预判工作走向,主动与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面对光伏品牌过杂、承建企业实力不强、招标价格虚高等问题,紧盯项目“集中开工期”,采取每月调度、备案审核、曝光问题等方式,加强质量监管,并提出全省招标指导价;面对光伏扶贫用地问题,依照国家政策,采取“一事一议”方式,配合国土部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需要重新规划报批的特事特办,确保全部项目建设按时开工;面对工程进度问题,坚持每月通报进展,2017年“一对一”给10个市的市长发函,强调抢抓机遇加快推进光伏扶贫。2018年,全省光伏扶贫建设规模102.9万千瓦,占全国四分之一,当年开工,当年并网,当年运行,创造“山西速度”。今年9月份,记者随同产业站的同志到阳高县调研,一位电站运维人员说:“这是工作站的同志第26次来到我们这里了。”
  省产业扶贫工作站站长张临阳对记者说:“光伏扶贫电站是‘永不撤走的蓝色工作队’,通过光伏扶贫收益,我省多数贫困村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有的多达40余万元;有7.64万贫困户参与村里设置的公益岗位,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是解决深度贫困的主要途径。”
  2019年,我省被列入全国光伏扶贫信息监测数据接入试点省份,为了完成这项工作,产业站精心组织,4月份开会全省动员部署,五一劳动节前后10余天,举办4个省级培训班,邀请国网专家来晋指导工作。5月底,全省有3000多座村级光伏扶贫电站顺利实现与国网数据对接,其中纳入国家补助目录的2984座电站全部接入。
  我省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有了“千里眼”,做到了“小的放大管、散的集中管、远的拉近管”。实时监测数据显示,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发电正常率达到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