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姨,咱村搞环境整治,您门口那小房挡着路了,得拆喽!”
“路那么宽,哪里挡住了,凭啥非拆不可?”
在沁水县端氏镇苏庄村,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拆违僵局,因一本“老书”的智慧迎刃而解。苏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莎莎带着村干部第十六次上门时,没有再讲政策条文,而是掏出了赵树理的《三里湾》:“您看这书里的‘常有理’,一开始也认死理,后来不也明白‘集体的事得顾全大局’?”三番五次“上土炕说土理”,刘阿姨终于松口:“拆!我还要帮你们做别家工作!”
这一幕,正是沁水县“赵树理调解”工作法的生动缩影。
沁水县嘉峰镇是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2023年11月,沁水县公安局嘉峰派出所因率先探索出“赵树理调解”工作法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单位。两年来,这一从“山药蛋派”文学中提炼的基层治理“秘籍”在沁水全县推广开来,将传统群众智慧与现代治理理念相结合,将“枫桥经验”“三治融合”“树理文化”融会贯通,成为当地化解矛盾的“金钥匙”,有效化解了当地基层矛盾纠纷,走出了一条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新路子。
“赵树理写的都是咱老百姓的事儿,他书里的人,村里都能找着‘原型’。”嘉峰派出所所长霍鹏云笑着跟记者说。该所率先从《三里湾》《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中,归纳出“四理六象”调解法——把村民性格分为“较真认死理”“无理搅三分”“得理不饶人”“说理不走理”四类,并提炼出“常有理”“惹不起”“铁算盘”“能不够”“小反倒”“糊涂涂”六个具有鲜明特征的典型人物。在调解工作中,进一步因材施教,让当事人在无形中渐渐领悟、对号入座,达到矛盾化解的应有效果。
把“纸上道理”变成“脚下路子”,“赵树理调解”的魅力远不止“四理六象”。
今年前半年,固县乡南庄村的一对邻居因门前空间狭小,三轮车出入不便引发口角,进而发生肢体冲突,最终入院治疗。事发后,双方亲戚朋友及村干部多次出面调解,均未促成和解。
僵持数月,当事人一方找到固县乡司法所进行调解。调解员郝雨时了解事情始末后没有急着评理,而是先给双方算了三笔账:“经济账,住院花了几千?时间账,半年没睡安稳觉吧?情感账,低头不见抬头见,值当吗?”在调解员的调解下,最终,两家人握手言和。
这“先算账后了事”的法子,正是赵树理调解法中“五先五后”循序渐进调解法中的一招。“五先五后”循序渐进调解法包含“先看戏后说事”“先算账后了事”“先放气后说理”“先把脉后治病”“先戴帽后和好”,通过创新提升赵树理调解艺术,使矛盾纠纷调解进行得更顺畅、更有效。
在此基础上,嘉峰派出所会同当地有关部门共同提炼形成“三环七步”调解工作流程,即调解前环节(广辟来源、受理流转)、调解中环节(谈话调查、分析会诊、多元化解)、调解后(结案分流和深化治理)。调解前,主动发现矛盾;调解中,多方把脉会诊;调解后,追踪溯源治理。通过“三环七步”步步紧扣解决问题,探索出一条由“就地解决”向“深耕善治”的调解路径。
“以前我们调解都是凭个人经验,现在有了系统简单的工作法,所有民警都知道一步一步该怎么做,调解的效率和成功率都大大提升。”霍鹏云说。
在沁水全县推广两年来,“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已融入基层治理的毛细血管。据统计,近年来,沁水县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0%以上,“民转刑、刑转命”零发案,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攀升。2023年11月,“赵树理调解”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被评为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沁水县荣获全省“2024年度平安县城建设工作先进县”荣誉称号。
“上世纪赵树理用笔杆子写活群众故事,今天我们用他的法子盘活基层治理。”沁水县公安局党委委员、政工室主任韩学文说,这不仅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更是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鲜活实践。
如今,在沁水的田间地头、炕头院落,“赵树理调解”正续写着新的故事——那些曾经剑拔弩张的争执,正在“土理土法”的浸润中,变成握手言和的温情。这把从文学经典里走出的“金钥匙”,正为基层治理打开更多“和谐之门”。(记者 窦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