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阳似火,太行深处的陵川县残暑未消。8月18日,在玉焦线公路改造工程的工地上,各类工程机械往来穿梭,身着橘红色工装的工人分散在各作业面,汗水浸透的工装紧贴脊背,在烈日下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劳动画卷。
55岁的陵川县六泉乡人牛福庆便是这忙碌人群中的一员,铲车方向盘在他手中灵活转动,车辙延伸处,一条平整的路面逐渐成形。“以前在外省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家人,收入还不稳定。”牛福庆抹了把脸上的汗珠笑道,“自从去年有了以工代赈项目,在家门口就能干活,去年两三个月就挣了过去全年的收入。今年开春听说又有项目,我赶紧在镇政府报了名。”如今,牛福庆不仅告别了漂泊的日子,还能每天回家照顾老人孩子。“现在干活有奔头,日子越过越有滋味了!”望着远方正在延伸的公路,牛福庆眼里满是笑意。
玉焦线这条全长16.36公里、总投资3500多万元的道路,不仅是连接城乡的交通动脉,更是陵川县以工代赈的“样板工程”。“项目启动前,我们联合沿线乡镇和施工单位,共同推广以工代赈政策,定向输送司机、架子工、浆砌工等工种140余人,并通过岗前技能培训和任前安全教育,全部达到预期用工标准。”陵川县交通运输局项目负责人原宁宁介绍,整个玉焦线公路改造项目的实施预计可发放劳务报酬342.06万元,人均增收将突破2.5万元。
精准施策的背后,是一套环环相扣的闭环管理机制在强力支撑。翻开陵川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一级主任科员段永革手中的《2025年度“两推”项目清单》,224个拟实施项目赫然在列,每个项目都清晰标注着可提供的务工岗位数量、所需技能培训内容以及明确的报酬发放标准。“我们从项目立项、招投标、合同签订之初,就明确嵌入以工代赈要求。”段永革详细解释,“施工过程中,全程监督技能培训和报酬发放是否到位;项目完工验收时,政策落实情况更是考核评价的重中之重,每个环节都卡实责任主体。” 为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陵川县还出台了《以工代赈项目劳务报酬指导意见》和《推广以工代赈实施方案》,将劳务报酬发放比例、技能培训时长等关键指标纳入项目审计范畴,对不达标单位实行“黑名单”管理,进一步规范了以工代赈项目实施的操作流程、务工管理以及劳务报酬等方面的细节工作。
政策的生命力在于落实,更在于赋能。“灰浆要饱满,石块得错开缝,这样砌出来的墙才结实耐用!”在陵川县礼义镇侍家掌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工地上,村民郭有保正全神贯注地跟着老师傅学习砌墙手艺。这个过去只与土地打交道的庄稼汉,如今已能独立完成基础的砌筑工作。“不用自己掏钱请师傅,干活就把技术学到了手,走到哪儿都不怕没饭吃。”郭有保质朴的话语,道出了该项目200多名工友的共同心声。
“我们根据工程项目需求,定向开展技术培训,确保群众干完一个项目,就能掌握一项实用技能。”陵川县礼义镇党委委员、副镇长武志栋介绍,礼义镇侍家掌村的人居环境整治项目95%以上的务工者都是像郭有保一样的本地村民,他们通过“干中学、学中干”的模式,正悄然蜕变为掌握一技之长、拥有更多就业选择的“新农人”。
为了让以工代赈政策更精准地对接民生需求,吸引更多当地群众特别是就业困难等重点人群参与,陵川县抢抓国家、省、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工作的契机,按照“应用尽用、能用尽用”的原则,在工程项目土建、临建、护坡护岸、建后管护等适宜以工代赈务工环节下足了“绣花功夫”,并紧密结合当地群众的务工意愿和能力,建立健全了专人负责、务工组织、联络人员、群众监督、内部联审、跟踪问效“六项保障机制”。“我们始终以群众增收为核心目标,紧盯务工组织和报酬发放两大关键点,严把工程质量、资金使用、政策落实三个重要环节,全力做到项目谋划、政策宣传、指导服务、项目管理、跟踪问效五个到位。”陵川县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局长李赛铁强调,这套组合拳成效显著:今年以来,陵川县拟实施的224个以工代赈项目中,已开工215个,累计吸纳务工群众0.67万人,发放劳务报酬0.63亿元,人均增收0.95万元,稳稳托起了千家万户的增收希望。
“我们始终坚持聚焦重点区域、重大工程、重点人群,坚持强化项目谋划、过程监督和收益保障,坚持完善‘两推’工作机制、乡镇联络员制度和部门协同沟通机制。”陵川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樊武斌说,这些措施确保了以工代赈项目能够快速有序推进,精准对接群众最迫切的就业需求,将政策红利有效转化为群众口袋里的真金白银。(吴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