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省重点生态功能区与森林资源富集县,近年来,陵川县始终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发展实践,坚定锚定“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方向,以生态优势撬动发展红利,用绿色资源激活经济潜能,推动林草资源实现从“绿起来”到“美起来、富起来”的跨越式升级。
在生态建设中,陵川县坚持绿化、彩化、财化同步推进,先后实施黄河流域防护林屏障、太行一号示范廊道绿化提升等八大工程,开展县城周边造林增绿三年行动,新增造林面积2.5万亩,在县城内打造了西溪、菊巘山等十大城市主题公园,沿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了“七大经济作物种植带”,全面完成百万亩连翘抚育项目、42.2公里连翘大道,实现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社会效益统一。坚持运用新科技、新手段、新理念强化森林抚育,针对“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创新鱼鳞坑整地技术,通过无人机播撒与滴灌管网形成“空中+地面”立体作业模式;针对树种单一的问题,实施“树种改善行动”,三年累计间种10000亩针阔混交林,生态环境进一步互补、稳定,森林覆盖率由48.24%上升至50.16%。
生态建设既要“建得好”,更要“守得住”。坚持以“制度体系”强保障,探索深化“林长制”“林长+检察长”制度内涵,推进生态护林员队伍建设,持续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规范项目占林占草审批,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严厉打击毁林毁草行为。坚持以“科技赋能”筑防线,立足预防扑救全链条管理,构建起“天空巡航+地面监测+队伍巡逻”的防灭火体系,率先在全省建立5套无人机自动巡航系统,在重点林区布控防火视频监控系统探头75个、瞭望塔9座、瞭望哨35个,5支4000余人的队伍常态化巡逻巡检,与相邻的河南、长治、6个县(市、区)签订《森林草原防灭火联防联控备忘录》,建立起“信息互通、力量互援、预案互联”机制,全方位、全天候、全覆盖监测野外火情。坚持以“全民参与”优环境,建成珍稀动物智慧监测和南方红豆杉自然保护区智慧管理两套系统,258株古树名木全部纳入信息管理系统,华北豹、黑鹳、原麝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现身,成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的有力见证。
在筑牢生态根基的同时,积极探索体制改革与价值转化路径,让生态资源真正成为发展资本。在体制改革层面,全面深化国有林场改革,将原一山林场、西闸水林场合并重组太行第一山国有林场,并将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南方红豆杉省级自然保护区划归林场统一管理,近三年本级财力累计向林业、林场投入1.5亿元;坚持加快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集体林地119万亩,流转林权18万余亩,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稳步推进,先后荣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百佳县”和“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进集体”称号。在价值转化层面,积极探索“两山”价值转化新路径,率先探索县域间生态横向补偿机制,与高平市签订全省首份《县域间森林覆盖率横向补偿协议书》,为全省乃至全国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率先开展国有林有偿使用机制试点,推进王莽岭景区内国有林地实现有偿使用,一山林场1万余亩国有持证林地五年内获得150万元的租赁资金,实现国有森林资源保值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推进森林“碳汇”交易,抢抓国家碳汇政策和CCER市场正式重启机遇,与中国南水北调集团生态环保有限公司携手推动林业碳汇开发,经初步核算,首次交易将带来近900万元收益。
生态优势的持续释放,最终要落脚到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上。为此,陵川县通过资源盘活、价值延伸、业态创新,构建起林旅融合、林药融合、林下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为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在林旅融合方面,以良好的森林资源为基底,将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休闲康养深度绑定,形成12个A级旅游景区、30个康养特色村、700多家民宿的“文旅大集群”,136公里的太行一号陵川段沿线形成“民宿、庭院、网红、电商、产业园”五小经济模式,新增市场主体3000个,回流人口近万人,5万山区群众端牢“生态碗”。在林药融合方面,依托境内521种品质上乘的道地药材,大力实施中药材园区、中药材冷链物流仓储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育了绿之金、九州天润、兰花中药等中药材龙头企业,连续举办两届“连翘产业大会”,带动11个乡镇、80%以上行政村、6.9万群众参与其中,全产业链产值突破22亿元。在林下经济方面,抢抓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建设机遇,聚焦“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目标,因地制宜发展多元绿色产业,建立了“林药、林苗、林菌、林禽、林下采集”5种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态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构建形成“林上生态、林下经济”的生动局面。(吴艳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