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优化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布局,提升公园分布均好度和保障度,满足市民群众游园需求。根据市政府工作安排,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委托晋城市合为规划设计集团编制了《晋城市中心城区公园体系专项规划(2025-2035年)》。目前,该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将主要内容予以公示,请广大市民于公示期内提出宝贵意见,并书面反馈至凤台西街779号晋城市园林绿化服务中心园林综合科(单位需盖公章,个人需署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
公示时间:2025年8月13日-2025年9月11日(30天)。
联系电话:0356-2217616
邮 箱:jcyljg2022@163.com
公示方式:
1.晋城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jcgov.gov.cn/)
2.微信公众号“晋城园林”
《晋城市中心城区公园体系专项规划(2025-2035年)》主要内容
一、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与《晋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的中心城区范围一致,总面积约375平方公里。其中,规划建成区面积为109.10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25-2035年。近期:2025-2027年;远期:2028-2035年。
三、规划愿景
践行“公园城市”新发展理念,突出晋城“外依山势、内临水系”城市空间特色, 打造“青山绕城、碧水润城、绿网织城、活力塑城”的公园城市新格局,推动晋城市康养宜居转型。
四、规划指标
近期目标(至2027年):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6m2/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80%,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大于1.5个。
远期目标(至2035年):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7m2/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90%,10万人拥有综合公园个数大于1.8个。
五、规划主要内容
(一)规划结构
规划结构为“一环、两带、十廊、多园”。
一环:由白马寺山、龙王山、吴王山、晋普山、浮山形成的环绕中心城区的绿色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保育,打造生态郊野公园,提升生态价值。
两带:即丹河滨水休闲带、白水河滨水休闲带,引导生态空间渗透入城,优化城市绿地系统和休闲游憩系统。
十廊:百灵街、太岳街、凤台街、白水街、景西路、泽州路、文博路、畅安路、建州路和金匠街十条景观廊道。
多园:各类公园绿地汇聚成网,实现绿网织城。
(二)规划公园布局
中心城区公园体系包括城镇型公园(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和郊野型公园。
规划各类公园184处,其中城镇型公园175处,包括综合公园16处,专类公园19处,社区公园52处,游园88处。
郊野型公园9处。包括山地郊野公园1处,休闲郊野公园4处,文化郊野公园1处,运动郊野公园1处,乡村郊野公园1处,湿地郊野公园1处。
(三)功能引导
(1)郊野公园
依托自然景观资源,结合城市发展需求,郊野公园分为山地郊野公园、湿地郊野公园、文化郊野公园、运动郊野公园、休闲郊野公园和乡村郊野公园6种类型。
山地郊野公园(白马寺山森林公园)结合山地特征,加强自然风光游览体验,增加山体观光游览设施、野外活动类场所,塑造富有山地特色的郊野公园。
湿地郊野公园(丹河湿地公园)加强自然湿地景观打造,增加湿地生态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打造生物多样,自然野趣的特色郊野公园。
文化郊野公园(吴王山森林公园)应以人文景观塑造为重点,增加文化活动设施,互动体验类项目,打造特色人文郊野公园。
运动郊野公园(玉屏山休闲运动公园)应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使用需求,以体育健身和休闲活动功能为主。
休闲郊野公园(五谷山公园、书院河源头公园、西河源头公园和凤凰岭森林公园)应满足市民近郊休闲游憩等多种使用需求。
乡村郊野公园(凤还巢郊野公园)重点塑造乡村田园风光,增强乡野自然游赏体验,打造自然乡野的郊野公园。
(2)综合公园
综合公园分为文化提升类、生活服务类和生态康养类三类。
文化提升类公园加强文化传承、特色活动、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儿童游戏等功能。
生活服务类公园加强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功能,增加公共服务、配套商业设施,方便周边居民使用。
生态康养类公园重点加强生态功能和提升康养功能。生态功能方面加强自然环境的营造、加强人文景观的融合,康养功能方面提供各种休闲娱乐设施和场地。
(3)专类公园
专类公园分为植物园、儿童公园、纪念性公园、文化公园、滨河公园、体育健身公园。
植物园应加强研究、保护和展示植物多样性,加强景观设计,满足多种人群使用需求。
儿童公园应明确公园定位,加强设施配建,营造游憩空间,保障设施安全,考虑适龄需求,坚持环保可持续性。
纪念性公园应加强纪念性、教育性、景观性、生态性、互动性、实用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等功能的引导。
文化公园应确定主题定位,加强文化保护、文化展示、休闲游览、生态体验和文化创意体验等功能。
滨河公园要体现地域风貌、保护自然环境、弘扬人文景观、增强生态保护、提升游客体验、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
体育健身公园根据公园规模及功能需求分为室内体育活动场馆区、室外体育活动区、儿童活动区、康体休闲区等。
(4)社区公园
社区公园结合各级生活圈配套要求,应具备休闲游憩、运动康体和儿童游戏等基本功能,科学配套适儿化、适老化设施。
(5)游园
游园应完善基本休闲游憩功能,设置满足老人、儿童活动需要的活动场地。
六、近期规划
至2027年,完成8项重点项目,全面提升中心城区的公园品质。
注:公示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附件:
公园绿地分类规划图
公园体系规划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