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数据

砥砺奋进结硕果 璀璨明珠耀太行

2019-08-19 09:14 晋城在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晋城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晋城人民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励精图治、奋发图强,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壮丽篇章,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泽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耀起在太行之巅。党的十九大以来,晋城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紧紧围绕建设“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三大目标,深化改革开放,加强创新驱动,进入高质量转型发展新阶段,234万晋城人民信心满怀,昂首阔步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上。

  一、经济总量快速腾飞,产业结构明显升级

  新中国成立初期,晋城经济极其落后,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百业凋零、百废待兴。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晋城人民进行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总量逐步扩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GDP)由1952年的72元增加到1978年的345元再到2018年的57819元,增长了803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GDP跃上新台阶的步伐越来越快,从1亿到10亿,用了29年的时间;从10亿到20亿,用了5年时间;从20亿到100亿元用7年时间。1994年突破百亿大关,新增百亿台阶的时间不断缩短,2008年突破500亿元,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1.9亿元,是1952年的1739倍,是1978年的225倍。70年来全市GDP年均增长8.7%,其中,1952-1978年均增长6.2%,1978-2018年改革开放40年平均增速达到10.6%。2018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63.8亿元,是1952年全口径财政收入的8143倍,是1978年的416倍。

  随着经济发展加快,晋城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化进程加快,第二产业快速提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1952年为78.6:10.5:10.9,一产业占绝大比重,非农比重仅占21.4%;经过三十年的建设,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1978年三次产业比为27.5:55.6:16.9;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2018年调整为3.6:53.1:43.3,非农产业比重已超过95%。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下降了75.0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了4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提高了32.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由解放初的“一、二、三”发展格局,到现在形成了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二、三、一”格局。

  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经济强力支撑

  农产品实现由短缺到丰富的历史性转折。新中国建立后,在农村实行了土地改革,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1978年以后,农村改革步伐加快,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的基础设施快速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成绩显著,科学技术推广迅速,生产水平大幅提高,产业化步伐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18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9.2亿元,是1978年的29.8倍,是1952年的80.5倍。粮食总产量达到80.8万吨,比1978年净增30.6万吨,是1949年的3.2倍;肉类总产量16.5万吨,比1978年增加15.4万吨,比1949年增加16.5万吨。

  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新中国成立以来,晋城工业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194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仅2415万元,1978年全部工业总产值为10.4亿元,到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351.2亿元。70年来,晋城工业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提高,经济规模显著扩大,产业、产品结构趋向优化。晋城作为依托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新兴工业城市,晋城市工业经济走出了一条由大到强、由传统到新型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为晋城市建设经济强市、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服务结构多元发展,消费市场繁荣兴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逐步占据了国民经济举足轻重的地位,经济发展已经从过去的主要依靠工业拉动转为工业、服务业共同拉动,当前我市服务业发展为以批零住餐业、旅游业、房地产业、营利性服务业等多个产业为主体,文体产业、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齐头并进的蓬勃态势。2018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584.8亿元,是1952年的6921倍,年均增长12.4%,高于GDP平均增速3.7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由10.9%提高到43.3%。

  城乡市场不断繁荣。新中国成立初期,市场商品匮乏,人民购买力低下,商业、饮食业网点稀少,重农抑商,重工抑商的观念在较长时期存在,商业的发展缓慢。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商业的流通和桥梁作用越来越明显,无商不活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的大幅提高,城乡市场更加繁荣,商业网点增多,从业人员增加,商品丰富多彩,集市贸易蓬勃发展。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贸业发展迅速,活跃、繁荣了城乡市场。2018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52.8亿元,是1949年的3298倍,年均增长12.5%。1950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仅17万元,2018年达到1375.6亿元,年均增长21.8%。作为内陆城市的晋城并不占据开放发展的优势,但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1019万美元上升到2017年的69846万美元,不仅实现了总量的大幅增长,还实现了年均高达28.2%的增幅。

  四、基础设施发展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70年来,晋城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质的飞跃,交通、通信、能源供应等瓶颈制约不断缓解,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能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251.6亿千瓦时,年均增长20.1%。用水普及率达到99%,城市燃气气化率达到99.3%,基本实现全覆盖。交通设施建设跨越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晋城建成晋阳、长晋、高陵等多条高速公路,建成了晋城火车站、晋城客运东站等重要交通枢纽,各类交通设施在泽州大地遍地开花,太焦高铁、民用机场等重大交通工程正在加速建设中。全年公路通车里程由1949年的60公里延伸到2018年的95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9公里。2018年全市营运公共车辆944辆,是1985年的41倍;出租车1978辆,是1985年的396倍。邮电通信业迅猛扩张。2017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68.8亿元,年均增长18.9%。固定电话用户达12.6万户,年均增长12.9%。移动电话业务从无到有,手机已由上世纪90年代的奢侈品变成现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2018年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07部,是1999年的73.1倍。互联网设施迅猛发展,2017年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到56.35万户。

  城市建设不断发展,面貌日新月异。2018年底,全市城镇人口达到234.3万人,城镇化率59.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道路宽畅明亮、桥梁飞跨河流,公园、广场绿草茵茵,城市初步达到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人居环境长足发展,2006年4月,晋城市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2年11月获得国际花园城市综合金奖。正在建设安全、生态、山水的宜居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

  五、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节节提高

  新中国成立前,晋城人民生活饥寒交迫,民不聊生。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安排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通过采取提高工资、养老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施奖励制度,增加各种津补贴,平抑市场物价,拓宽居民收入渠道等方式,解决了大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得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162元,是1978年的107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纯收入达13566元,是1978年的119倍,年均增长13.0%。

  居民生活质量空前改善。随着收入的增加,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大大改善。衣着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穿不暖,到讲究服装的款式、色泽、时髦、美感等。食品消费从吃不饱向营养丰富变化,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978年的230元提高到2017年的23061元,增长100.3倍,年平均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从101元提高到10062元,增长99.6倍,年平均增长12.5%。反映居民家庭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家庭由60.9%下降到21.6%,农村居民家庭由68.3%下降到23.2%。

  六、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70年来,晋城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起步良好,各种职业培训蓬勃开展。2018年,共有正规教育学校1016所,其中高校2所、中专2所、普通中学157所、职业中学11所、普通小学448所、特殊教育学校6所,专任教师数23504人,在校生和毕业生分别为298668人和7113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达100%,初中毛入学率达100%。

  科技事业成果丰硕。2018年全市组织实施省级科技项目10项。其中,列入重点研发项目(农业领域)1项,人才专项(优秀人才科技创新)项目1项,平台基地专项项目2项,农村技术承包项目6项。全年全市技术合同交易265项,交易额13.8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451件;新备案国家级星创天地1个,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个,新认定省级众创空间2个,新认定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新认定省民营科技企业7家。截止2018年末,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9家,国家级星创天地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众创空间10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47家,省级科普基地11个。

  卫生事业成效明显。晋城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卫生综合实力大幅增强,服务水平和治理能力迈上新的台阶,公共卫生事业取得显著成效。2018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数3155个,是1949年的79倍;卫生机构床位数12103张,是1949年的493倍;卫生机构人员数19494人,是1949年的12.6倍。每千人拥有的卫生床位数5.47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8.32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2018年全市有公共图书馆7个,总藏书136.4万册;博物馆4个,总藏品5.18万件;影剧院18个,文化艺术馆7个,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场次3302场。文化事业的发展给城乡居民建设了深受欢迎的文化消费服务市场,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

  体育事业获得明显进步。基础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建成市体育场、游泳馆、训练馆等大型体育设施。到2018年,晋城市各类体育场馆由建市初的600个发展到6217个,增幅达10倍。体育组织方面,2017年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80次,参加运动员6.15万人,体育锻炼达标人数达32.88万人。等级运动员和等级裁判员分别达到23人和135人。2018年我市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0枚、25枚和47枚。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晋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当前,正值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我市经济社会也陷入了短暂的阵痛期,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环境整治压力较大,影响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突破,发展、改革、稳定任务还十分艰巨。未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对标全省“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围绕我市确定的“先行区”、“领跑者”、“桥头堡”的新定位,牢牢把握发展大势,善于抓住各种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克服前进中的困难,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转型发展新局面。(供稿:晋城市统计局 张  磊)